close

記者鍾佩芳/專題報導 2012/06/02

前言︰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一九九四公布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的定義:「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危險明顯增高。」

骨質疏鬆症的後果,容易造成骨折,特別是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它會引起背部痠痛,身高變矮,及駝背現象,常見的「老倒勼」即是指這種現象。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女性三十五歲後骨量每年平均約減少百分之零點五至百分之一,若不開始儲存骨本,當心五十歲骨量已少了百分之十五,增加骨折風險。台灣營養基金會建議
成年女性每日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並攝取一千毫克鈣質,其中牛奶含鈣量高,且乳鈣質較好吸收,是補鈣的最佳來源。

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骨質疏鬆婦女超過百萬人,尤其女性過了五十歲後骨鬆罹患率大幅增加。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調查發現,半數婦女不知停經後至少應做一次骨密度檢測,甚至每五位就有一位骨鬆婦女「痛過才知道」,竟是因為骨折了,才知骨鬆已上身,顯示台灣婦女骨鬆預防觀念仍不足。有人甚至腰酸背痛,檢查發現骨鬆問題竟已導致骨折。醫師提醒,骨鬆使女性未來骨折風險增加,因此骨鬆婦女應持續一年一次骨密度追蹤與治療。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蔡克嵩院長指出:「婦女停經後體內雌性素量急遽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增強造成骨量嚴重流失,為骨鬆好發族群,建立正確預防觀念刻不容緩。但因為骨鬆無明顯症狀容易被輕忽,臨床經驗上也發現許多患者都是等到骨折意外發生後才知道自己骨質疏鬆,因此定期骨密度檢測對停經婦女而言相當重要。」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楊榮森醫師表示:「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女性過了五十歲後,骨鬆罹患率逐年增高,故建議婦女停經後應進行骨密度檢測,若確診為骨鬆,應持續一年一次骨密度追蹤與治療,才能避免骨折帶來的傷害!目前常見骨折好發部位為脊椎、腕部以及髖部,又以脊椎和髖部骨折傷害最大,以髖部骨折為例,一年之間女性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五,相當於晚期乳癌死亡率,女性不可不當心。」

楊榮森醫師表示:「骨流失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容易使人忽略,若持續流失而成為骨質疏鬆症〈骨密度T值小於負二點五〉,則是健康的一大隱憂。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骨質疏鬆症影響超過一百三十萬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而引起髖骨骨折致死率可高達百分之二十,與晚期乳癌死亡率相當。雖然更年期後才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峰期,但輕熟女若不積極保護骨骼健康,放任骨流失現象發生,等於在年輕時就埋下骨質疏鬆症因子,未來得面臨更高的骨折風險,威脅健康。」

二十多歲至三十五歲左右約是骨量高峰,三十五歲後骨量每年減少百分之零點五至百分之一。五十歲停經後骨量減少更快,每年約減少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造成骨流失危險因子有很多,包括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足、少運動、抽菸喝酒、過去骨折、父母親髖關節骨折、長期使用類固醇、及某些特別容易造成骨鬆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骨質疏鬆症治療臨床指引中也指出,飲食中含鈣量較低者髖部骨折的風險會增高,而攝取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則可減少骨折發生機率,建議成年女性應從年輕時開始儲存骨本,照顧骨骼健康。此外,骨折風險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若三十五歲即已有骨流失現象,未來骨折風險恐增高。

楊醫師表示:「目前市面上的骨鬆治療藥物皆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最主要為雙磷酸鹽,包括每週口服一次、每季一針以及一年一針,不管選擇何種治療,都需長期治療才能降低骨折風險,以年針為例,連續使用三年可有效降低百分之七十脊椎骨折、百分之二十五非脊椎骨折及百分之四十一髖骨骨折之風險。對於年紀較大、行動不便的婆婆媽媽而言,一年治療一次,也可減少醫院往返次數,解決忘記按時服藥問題,增加持續治療意願。」

本文轉自台灣新生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醫師 的頭像
    陳醫師

    陳明翰醫師的部落格

    陳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